文丨 仝曉波
中國能源報資深記者
原文發表于1月16日《中國能源報》3 版
1.對癥“地溝油”
生物柴油的高效清潔性世界公認,且已得到實踐驗證。從國外經驗看,發展生物柴油主要是以能源替代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主,通過強制推行與石化柴油摻混銷售,目前全球生物柴油產能規模已近3000萬噸/年,并有望持續快速發展。在中國, 多位業內權威專家均認為,我國發展生物柴油的首要意義是食品安全,其次是環境安全,最后才是能源替代。生物柴油是治理“地溝油”最有效的辦法。
事實上,在食品安全領域,廢棄油脂一直是中國特有的巨大隱患。在生物柴油市場嚴重萎縮的當下,“地溝油”價格卻不降反升。在這種異常情況下,如何保證餐桌安全迫切需要引起各方重視。業內普遍認為,這也正是我國發展生物柴油的最基本立足點。
“據我們觀察,雖然生物柴油的加工量在減少,但市場上脂肪酸的供應量卻突然增加了,而潲水油(廢棄油脂的一種)精制生產飼料油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副產物就是脂肪酸。目前用于生產‘飼料油’的潲水油市場價格是5800元/噸,而‘飼料油’的市場價格則高達7000—8000元/噸?!币晃徊辉妇呙纳锊裼褪袌鋈耸扛嬖V記者,“因此有理由懷疑,大量潲水油正流向對原料價格承受能力更高的飼料油生產領域,而這在2006年就已被農業部明令禁止了?!?/p>
上述市場人士進一步指出,更加危險的是,早先發布的飼料油標準其實已非常接近食用油標準?!坝捎?,潲水油并不是一個全物流過程監管的產品,所以,如果食用油流通也未完全封閉監管,那么其在物流過程會否被污染的問題,就亟待引起人們關注?!?/p>
“目前,我國關于發展生物質能源的有關法律及產業政策,均未提及地溝油封閉、監管、限價等問題,而這一被忽視的嚴重問題,不僅造成了‘地溝油’重返餐桌的地下交易,也導致了生物柴油陷入原料短缺的困境?!眹疑锊裼彤a業聯盟理事長呂勃說。
中國石化聯合會產業發展部產業研究處處長朱建軍認為,“中國推廣生物柴油的關鍵是要兼具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協調機制,這樣才能調動生物柴油產業鏈各環節參與者的積極性。其模式設計應參照國際成功經驗——政府主導、政策強制、市場放開、以點突破?!倍@也是諸多受訪者的一致共識。
2.條件已具備
事實上,加快高效清潔生物柴油產業化進程早在“十五”時期就已獲得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中石油集團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長胡徐騰帶隊編寫的“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液體生物燃料:從化石到生物質》一書顯示:我國發展生物柴油始于2002年;2004年,科技部啟動了“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生物燃料油技術開發”項目;2005年,國家農林專項生物質工程規劃生物柴油到2010年產量達到200萬噸,2020年產量達到1200萬噸;同年國家863計劃提前啟動了“生物能源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課題”。
受此推動,由民營企業主導的“地溝油”制生物柴油率先實現產業化。相關材料顯示,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生產廠家約有150家,產能超過350萬噸/年,另有在建產能180萬噸。
縱觀生物柴油產業的發展歷程,10年前油價高企時,也正是生物柴油與國二、國三標準石化柴油融合發展的“黃金期”,然而“三桶油”各自耗巨資所做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目前民營生物柴油產能也因產品難以進入市場,正遭遇嚴重萎縮。特別是在油價處于長期低位、各種替代能源發展均受沖擊的當下,生物柴油行業悲觀情緒有增無減,幾乎陷入絕境。
事實上,按業內專家評價,中國的生物柴油研究與開發雖然起步較晚,但部分科研成果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另外,目前我國出臺的生物柴油國家標準《生物柴油調和燃料(B5)(GB/T 25199-2015)》(第二版修訂)與《柴油機燃料調合用生物柴油(BD100)》(GB/T 20828-2015),其嚴格程度也已介于生物柴油走在世界先列的歐洲和美國之間(2015年,二者產量合計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
上述標準的主要起草人、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學工程院高級工程師藺建民指出,“當前,無論從生物柴油生產技術、產品標準,還是從產業政策上講,發展生物柴油產業已經萬事俱備?!爸淮邔用嫦聸Q心推?!?/p>
3.試點應快進
記者了解到,針對2016年以來國務院高層對生物柴油產業發展做出的多次批示,國家能源局于2016年11月專門組織召開了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研討會。最新消息顯示,目前國家能源局正在積極組織制定關于進一步推動生物柴油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如進展順利,有望很快落地。
讓人欣慰的是,目前,上海在公交系統推廣生物柴油的試驗進展順利。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以北京為主導的京津冀地區生物柴油試點工作也在研究啟動中。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殷切期待國家層面的生物柴油試點工作盡快推動落實,尤其是對京津冀試點工作寄予厚望。
眾所周知,近期重度霧霾天氣頻繁侵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有資料顯示,由于生物柴油不含有對環境造成污染的芳烴,隨著摻混比例的提升,可降低90%的空氣毒性、減少約30%的硫化物排放、削減50%的二氧化碳及10%的一氧化碳排放。
國家生物柴油產業聯盟顧問冀星指出,